第三十八章 进修(二)-《赵进李的心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吓我一跳!”李辛怡手里的奶泡壶晃了一下,回头看他,“今天这么早?”

    “想早点学手冲啊。”他下巴抵在她肩上,闻着咖啡豆的香气,“你教我。”

    李辛怡笑着转身,从架子上取下一个白瓷壶:“先学温杯,杯子不热,咖啡的香气出不来。”她握着他的手,指尖相触时两人都愣了一下,像第一次牵手时那样心跳快了半拍。

    “水温要控制在88度,”她声音放轻了,“你看,水流要画圈,不能太急……”

    第一杯手冲咖啡煮得有点浓,赵尹辰却喝得一脸满足。窗外有人敲玻璃,是住对街的王阿姨,举着个保温杯:“辛怡,给我来杯豆浆,顺便看看咱们赵医生回来没!”

    “王阿姨来了。”李辛怡赶紧擦了擦手,“他刚到。”

    王阿姨走进来,拉着赵尹辰的手不放:“可算回来了!上次我家老头子胸闷,还是你给看的,说让吃的药特别管用。你这出去进修,我们都念叨呢。”

    “应该的阿姨。”赵尹辰笑着说,“叔叔最近怎么样?药按时吃吗?”

    “吃着呢吃着呢,”王阿姨拍着大腿,“你回来就好,咱们社区医院有你在,我们都踏实。”

    等王阿姨走了,李辛怡递给他一块蔓越莓饼干:“你看,大家多惦记你。”

    赵尹辰咬了口饼干,突然想起张教授的话。在北京时总觉得要学最顶尖的技术,回来才发现,能把学到的本事用在这些惦记你的人身上,才是最实在的价值。

    傍晚关店时,任晓芹拎着个保温桶过来:“我家那口子炖了排骨,给你们带点。尹辰啊,明天有空没?帮我看看我孙子的体检报告,那上面的箭头看得我眼晕。”

    “明天上午我在医院,您带过来就行。”赵尹辰接过保温桶,“正好我给您讲讲怎么看那些指标。”

    任晓芹走后,两人坐在靠窗的位置分吃排骨。李辛怡突然说:“对了,下周社区有义诊,你能去吗?好多老人想让你给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去。”赵尹辰夹了块排骨给她,“我还带了些冠心病康复的宣传页,到时候一起发。”

    他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沓纸,李辛怡凑过来看,发现上面的字都特意放大了,空白处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。“你画的?”她指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心脏图案笑。

    “昨天加班画的,”赵尹辰有点不好意思,“老人们眼神不好,这样清楚点。”

    李辛怡看着他认真的侧脸,突然觉得,这半年的等待,值了。

    义诊那天格外热闹。赵尹辰被老人们围在中间,量血压、听心跳、解释化验单,忙得额头直冒汗。李辛怡在旁边帮着递水、发宣传页,看到有行动不便的老人,就扶着他们到椅子上坐。

    有个拄着拐杖的大爷颤巍巍地过来,拉着赵尹辰的手:“小赵医生,我这腿不好,去大医院不方便,你帮我看看这药还能吃吗?”

    赵尹辰接过药盒,仔细看了看生产日期和成分,又询问了大爷的症状,耐心地说:“大爷,这药您吃着没问题,但剂量得减点。我给您写在纸上,您让家里人照着买。”

    他写完又怕大爷记不住,特意让旁边的护士帮忙录了段语音存在大爷的老年机里。大爷感动得直抹眼泪:“你比我家小子都细心。”

    中午休息时,李辛怡递给他一瓶冰镇绿豆汤:“喝点凉的,看你热的。”

    赵尹辰仰头喝了大半瓶,发现她胳膊上有片红印:“怎么弄的?”

    “刚才扶张奶奶的时候,被她的轮椅蹭了下。”李辛怡不在意地说,“没事。”

    他拉过她的胳膊,用指腹轻轻碰了碰红印,眉头皱起来:“下次小心点。”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,仔细地贴在上面。

    “多大点事啊。”李辛怡脸红了,抽回手,“快去吃饭吧,任姐带了包子。”

    下午人少了些,赵尹辰拿出笔记本整理病例,李辛怡坐在旁边帮他抄写数据。

    “对了,”赵尹辰突然想起什么,“下周末张教授他们过来做远程会诊,有个复杂病例,你要不要去听听?”

    “我去合适吗?”李辛怡有点犹豫。

    “怎么不合适?”他看着她,“你收集的那些用药反馈,说不定能帮上忙。再说,多学点总没坏处。”

    李辛怡笑着点头,心里悄悄记下了这个日子。她知道,他从来不是让她只站在原地等,而是想拉着她一起往前走。

    远程会诊那天,李辛怡特意提前关了咖啡厅。走进医院会议室时,张教授的脸正出现在大屏幕上,看到赵尹辰身边的她,笑着打招呼:“这位就是辛怡吧?经常听尹辰提起你。”

    李辛怡脸一下子红了,赶紧问好。赵尹辰拉着她坐在旁边,低声说:“别紧张,就当听个新鲜。”

    会诊的是个急性心梗的病人,情况很复杂。赵尹辰结合在北京学到的经验,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案,张教授连连点头:“这个思路很好,看来你把学到的东西消化透了。”

    讨论到用药时,赵尹辰突然说:“辛怡收集了咱们这边患者的用药反应,特别是老年人对这个药的耐受情况,你给张教授说说。”

    李辛怡愣了一下,见赵尹辰鼓励地看着她,深吸一口气,把半年来记录的笔记念了出来。张教授听得很认真,结束后说:“这些基层反馈太重要了,我们做研究总说要接地气,这就是最实在的地气。尹辰,你有个好帮手啊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